那些内驱力强的孩子,都是怎么养出来的?

科学鸡娃,从培养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开始。
那么问题来了,普通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呢?
——虎妈

作者丨安柏

内驱力”这三个字,在很多妈妈眼里,就像魔法石一样闪闪发光。

内驱力的确很重要,决定孩子未来能走多远。
然而,除了少数孩子天生就有内驱力,对于大多数妈妈来说,培养内驱力接近于玄学——
因为有很多不同的声音,有的人说管得少才有内驱力,有的人说内驱力需要引导和培养。
进入2021年以来,三件事让我对“驱动力”有了新的启发,今天分享给大家,希望对你也有帮助。

第一件事发生在去年年底。
去年,我去一个线下沙龙做分享。
其中一个嘉宾是茜茜,她小学和初中都是一个典型海淀娃,去年拿到了剑桥大学本科的录取,目前正在Gap Year (间隔年)。
聊下来,我的感觉是:她是一个“别人家孩子”,很有内驱力,对自己要求很高,小学时就会给自己报补习班;中学呢,也会自己安排各种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。
大多数孩子,小时候是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,也不会给自己主动安排学习和生活,都是家长推一推、动一动。
我很喜欢她,也欣赏她的状态, 就问她的父母从小是如何教育她的。
而她的回答却让我吃惊了。
她说,打小妈妈对她的教育就很焦虑,直到她考上剑桥,第一年想先gap(她不像一些学生是吃喝玩乐到处旅行,其实也是在工作——实习打工做义工等等),家里也很焦虑,坚决反对,这让她也焦虑了。
还好最后老爸还是松口同意了,茜茜也感谢父母对她的信任——信任是父母给她最好的教育。
我就想不通了啊:英国疫情这么严重,如果是我孩子,间隔年这个主意我肯定支持,反正总比到英国或者在家里上网课强。
而且茜茜如此上进,家长不止应该信任更应该轻松不焦虑呀:哈哈我可以偷懒什么都不用管了……
茜茜接着的一句话,更是让我陷入了沉思:
我受妈妈影响特别大,自己也是一直在焦虑中长大的,但是这根本不是事儿,自己不停地做这做那,驱动力其实反而来自焦虑。
我受到一个挺大的启发,就是:
我们都觉得焦虑不好,对教育焦虑也有着负面的看法。
其实,如果我们换个更有建设性的视角就会发现,焦虑不止是人类一个有益的基因,在原始社会让我们免于饿死、冻死、被狮子吃掉;
到了现代社会,焦虑也可以变成一种驱动力,让我们和孩子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。
我曾说过,家长的焦虑是合情合理的,我们要看见、接受和理解作为家长的焦虑。
今天,我想再加一句,接受自己会焦虑,反而有助于降低焦虑;而把焦虑转化成行动力,我们甚至还能让焦虑变得积极起来。

第二件事是,最近看了黄灯的《我的二本学生》,其中一个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。
在她教授的公共课《大学语文》上,一次期末考,她给学生出了三道作文题,可以任选一道完成:
  1. 我眼中的中国教育

  2. 我所处的时代

  3. 我最感困惑的事情

结果是,选择《我最感困惑的事情》和《我眼中的中国教育》的学生最多,特别是《我最感困惑的事情》,而让黄灯老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:来自城里的孩子,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呢?
进入大学,失去管制,无法控制电子产品对自己的诱惑。
(图片来自黄灯《我的二本学生》)
看到这里,我很触动,因为这些孩子的觉悟之高超过了不少家长——觉得沉溺电子产品不妙,觉得很难管住自己,这就是一种很了不起的自我觉察和自我反省。
这让我想起儿子和电子设备的那些事。
儿子小学时,我是允许他玩电子游戏的,但是他没手机,是在IPad上玩,有一定时间限制。
到了初中,他必须得配智能手机了,因为学校布置作业大多在群里或平台上。
但他却提议说给他买“老年手机”吧,因为他觉得自己会管不住自己。
我觉得他有这个意识就挺好——不“轻敌”嘛,就还是给他配了智能手机,初一基本放手,让他试试自己的边界。
他没在手机装游戏,还是在IPad上玩。
第二学期期末考成绩不大理想,他就又主动把控制权还给了我——自己设了游戏时间限制,平时20分钟,周末1个小时,让我来设密码,到了规定时长他就不能再玩了。

(这三步,展示了儿子是如何在电子设备里设置游戏限额的)

其实,到了初三,他根本就玩不到规定时长——作业太多了,还是睡觉要紧。
这件事给了我第二个启发:

在孩子暂时缺乏内驱力的阶段,懂得或接受用外来力量来约束自己,在某种程度上,这也是一种内驱力。


毕竟,电子产品的诱惑连大人都难以抵御,何况孩子?他律和自律并不矛盾,反而会相互成就。

第三件事是:《南方周末》曾经发了一篇文章,是对我和另几个海淀家长的采访。
我的故事大家都熟悉,不多说了,文中还有个海淀爸爸,是我大学同学的老公。
我同学和他老公都很优秀,国内名牌本科+美国名牌硕士,而他家就像做了个教育实验:
大女儿接近放养,学习不太努力,成绩普通,中学虽然也在海淀,却是一个排名靠后的学校。
同学对我说:校风不好,好多学生上课都在睡觉。最后,大女儿走了艺考道路。
“对女儿学习的要求不够,导致她变得放松”,同学和老公总结教训,对小儿子要求就提高了——他是儿子小学的师哥,总保持在年级前几,爸爸还带着他培养了足球特长,进入人大附中三高班(足球特长班)。
这个特长真的太长了——他们足球队,去年取得全国校园足球联赛高中组冠军,还要参加全运会,队员有很大的机会保送进入清华北大。
不过,孩子在爸爸的鼓励下,不是特别想上清北,而在积极准备申请美国名校,还可以申请全奖,这些事情,同学说基本都是儿子自己在弄。
孩子之所以具备了内驱力,也和环境影响分不开。
孩子越小,父母和家庭对孩子影响越大;孩子越大,同学和朋友的影响就会越大。
在人大附中,身边都是努力学习要求上进的同学,孩子自然也会被带动起来。
所以,我的第三个启示是:

内驱力,需要合适的土壤和环境去唤醒 ——科学的家庭教育,良好的学校氛围,进取的同学和朋友……好土壤能给孩子更多养分,让他像小树一样茁壮成长。


回到去年年底的那个沙龙上,茜茜还和我们分享了她在剑桥的面试故事。
和其他候选人相比,她的标化成绩并没有竞争力,偏偏她又是个焦虑型人格,到了面试紧张得要死。
然而,当面试官问到她这样一个问题时,她的焦虑却消失了:
你为什么会选择教育学这个专业?
茜茜对教育学很感兴趣,这是她最喜欢的话题,这一下子打开了她的话匣子,滔滔不绝。
她眼里有光、心中有火的样子,感染并打动了面试官,让她拿到了剑桥的offer。
焦虑让她有了驱动力,让她做好上岸的学业准备;她对所选专业的真心热爱,又让她在关键时刻做到“临岸一跃”。

焦虑和热爱并不矛盾,外驱力和内驱力也不矛盾。内驱力一般也不会从天而降,而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演变过程。

一边焦虑着,一边寻找热爱;一边被外界驱动,一边唤醒自我驱动,也许,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底色。


  • 自编书,社交网站内容一键印书

    我的书 优惠活动

  • 在线编辑 | 实时预览 | 高清印刷

微信书QQ空间印书博客印书 更点自编书相册 QQ说说日志相册印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