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理能力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动手能力,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、鞋袜、收拾整理衣服、独立进餐、自己洗脸等,还有对于一些事情的自我主动控制能力,比如自己主动写作业、渴了知道自己找水喝等等;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,自己照顾自己,这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。
但是,请反省一下我们的日常生活:
早上起床是不是仍然自己包办孩子的一切?伺候孩子穿衣叠被,甚至刷牙都要把挤好牙膏的牙刷递到孩子手中?
再想一想,孩子吃饭速度慢,你是不是迫不及待的夺下孩子的筷子,一口一口的去喂?是不是天天在孩子屁股后面追着让孩子喝水?
孩子不会穿衣服吗?不会自己挤牙膏吗?不会自己吃饭吗?渴了不知道自己喝水吗?
幼儿园、小学的老师们天天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,怎么到家之后家长非要开倒车,和老师的教学目的对着干?
这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?
孩子自理能力差,综合能力弱,归根结底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:
1
家庭成员的溺爱和包办
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,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,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,在幼儿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,老师都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学做,从小养成孩子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。但回到家之后家长溺爱孩子,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,弱化了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的习惯培养,养成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。
2
孩子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巧
孩子因年龄小,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,碰到实际困难,爸爸妈妈不是教会孩子,而是去代替孩子做,导致孩子不会自理。
3
缺少练习和固化的机会
孩子刚学会穿衣服时兴致很高,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励表扬。但学会后孩子便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,父母就代替去做,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机会。
那么怎样训练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,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独立能力呢?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“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,应当让他自己做”,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:
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,增强孩子的生活自理意识。如通过谈话“我是乖宝宝”、“我长大了”、“我学会了……”等活动,利用提问、讨论、行为练习等形式,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,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。再如在语言活动(诗歌、故事、看图讲述等)中,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,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,使幼儿受到感染、教育。
要让孩子做到生活自理,必须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的方法,可以使用寓教于乐的方式,孩子更容易接受。比如教孩子刷牙,家长可以搜集甚至自己编一首儿歌教给孩子,让孩子认识不刷牙的坏处和刷牙的方法,这样的形式既能让孩子记忆深刻,又能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里养成刷牙的习惯!
其次要秩序渐进,逐步提高要求。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,要注意提高幼儿做事情的速度、质量等。
最后要让孩子体会到生活自理带来的成功感和满足感,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;比如夸奖孩子“你真棒”、“你真能干”……都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。
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,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。家长要沉下心来耐心培养,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督促、检查、提醒孩子,使孩子的良好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,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。
另外可以利用孩子的好胜心,设计一些有趣的比赛活动,和家长比、和同龄孩子比,以竞争促发展,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。
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,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孩子还小,只要他自己能做的,就尽量给他锻炼的机会,只有这样,才可能培养出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强的孩子!